1936年,孫犁第一次來到白洋淀,從此便與這里結下難解之緣。孫犁雖不是白洋淀人,然而其文學之路,卻發端于白洋淀,時間長達40多年。
1945年孫犁在延安創作了小說《荷花淀》和《蘆花蕩》,并均以“白洋淀紀事”為副題。當年的5月15日,《荷花淀》發表在《解放日報》上。
《荷花淀》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卻運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充滿抒情、詩意的語言,另辟蹊徑,運用詩情畫意的筆調給人一種新穎雅致的美感,開創了戰爭小說的新局面。
20世紀五十年代初,孫犁在天津發現并培養了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一大批文學青年,從而形成了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流派“荷花淀派”。
1984年,71歲的孫犁寫了小說《葛覃》。在小說里,他說“人之一生,能夠被一個村莊,哪怕是異鄉的水土所記憶、所懷念,也就算不錯了。”孫犁說的是葛覃,何嘗不是說自己對白洋淀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