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千年大計,行穩致遠。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峰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雄安新區政法系統立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階段的社會治理特點,聚焦全時空、全業務、全覆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執法司法能力水平,努力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提供法治保障。
全時空法治惠民
動動手指,即可在網上辦理從立案、繳費、調解到審理、送達“一體化”的線上訴訟服務;不用跑很遠、繞彎路,便可在自家門口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里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記者在雄安新區采訪時看到,一系列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法治惠民新舉措,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陳峰告訴記者,針對群眾對便捷法律服務的需求,雄安新區充分運用互聯網賦能公共法律服務,推動實體、網絡、熱線平臺深度融合,實行“7×24小時”運營,打造標準統一、功能完備、上下貫通、便捷高效的“全時空”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雄安新區積極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33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與司法所一體規劃、一體建設、資源共享,打造“窗口統一受理、后臺分別辦理、結果及時反饋”工作模式,實現法律服務空間全覆蓋,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便捷法律服務。
同時,優化網絡平臺建設,開通雄安新區公共法律服務網站,上線“雄安法服”小程序,常規事項均能通過網上辦,打造掌上法律服務平臺。升級熱線平臺功能,推動實現12368訴訟服務熱線、12309檢察服務熱線、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與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一號通連”“一號通辦”,讓群眾感受法律服務的溫度,引導矛盾糾紛走上依法解決的途徑。
全業務精準服務
伴隨著“未來之城”的畫卷徐徐展開,法治雄安建設正在成為畫卷中愈加亮眼的底色。
“我們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對雄安新區規劃體系、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配套政策體系、雄安質量標準體系等進行法律審核。”陳峰介紹說,比如,針對環境治理區域管轄難題,創新環境司法改革,成立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和檢察室,集中受理涉及白洋淀流域9條河流、5個市43個縣環境資源案件,有效保障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華北明珠”全域水質實現從劣Ⅴ類到Ⅲ類的連續跨越突破。
據了解,針對建設發展產生的多元法律服務需求,雄安新區主動靠前,提供精準專業的公共法律服務。
促進依法行政。選優配強黨政機關法律顧問隊伍,為依法決策提供法律支持,實施重大項目合法性審查和穩定風險評估前置程序,做到應審盡審、應評盡評,有力推動新區大規模建設穩步推進。
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堅持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推進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評合一、多驗合一,“三函”辦理時限壓縮至14個工作日。積極引入北京高水平律師事務所到雄安開辦分所,推動設立公證、仲裁,提升高品質法律服務供給。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知識產權法庭,構建符合新區科創產業布局特點的專業化、集中化管轄機制,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雄安名片”。
全覆蓋法律服務
今年3月7日,容城縣公安局將朱某某拖欠農民工工資一案移送容城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朱某某到案后,全額支付了18名工人工資14.7萬元。
盡管案件還在審查起訴中,容城縣檢察院決定以該案為契機,開展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專項行動,建立健全人社、公安、法院等部門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充分利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提前介入案件調查。僅一個月就監督立案3起,涉及農民工59人共計53萬余元欠資。
“針對群眾對普惠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我們暢通各類主體法律服務渠道,實現法律服務全覆蓋。”陳峰告訴記者,新區重點關注農民工、低收入群體法律需求,全力化解涉農民工工資糾紛,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此外,強化“雄安未檢園地”法治教育平臺,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推動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一體的未成年人保護大格局。
與此同時,全力當好法律服務“店小二”,為各類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全覆蓋”的法律服務。針對新區回遷群眾法律需要,組織開展“法暖容東”系列法治宣傳活動,提供精準法律服務,助力幸福回遷、平安回遷。(記者 章興成)